【www.bijiaogao.com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体现工作能力与态度,工作报告也占其中一部分写工作报告就是为了回顾之前工作的不足可以更好的改进,是想为自己的工作写一份满意的报告嘛?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荐】》带给大家!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一)
引言:纷纭世事,当城市森林里大多数人为名利荣誉奔波时,寂寞古道旁,黄沙漫天中,小楼东风里,奔腾河川下,不知何时多了一个模糊的身影。贴近了,是一身青衣白褂,再贴近,他的脸庞有岁月静静流淌的痕迹,像他的目光停驻,久久不去的温柔沧桑。那身影,像是一种符号,或者业已成为一种镌刻。刹那间,烟云蔽日,待云淡风轻后那抹身影已无从追寻。是他用生命拥抱这场文化的苦旅,还是文化苦旅渗透进了他的生命?秋灯夜雨,梨花海棠相伴老。读过文化苦旅,一页页翻过的不是纸张,而是光阴的叠加呈现出的你从未见过的文化。我相信,余秋雨先生在用生命完成这场心灵的朝圣。悲壮不源自它的本身,那是天地人组合出的万千气象,在渗进人生命的一瞬迸发出的震惊世人的力量。一路走来,且吟且唱,岁月留下一地芬芳。苦旅尽头,你跨过千年等待与蜕变,我终于看见,你静好模样。
莫高窟记忆之外的世界
开篇莫高窟,足可见其在余先生心中的地位。
这种美,在余先生笔下被渲染得壮烈。的确,说起敦煌会令很多中国人想起那段近代血泪史。正是西北凛冽寒风中成堆的经卷诗文,雕塑婀娜的体态,撩拨起联军的荒蛮和野心。文中余先生的情绪几近失控,文字已无法负荷这段历史的重量,一位理性学者的缜密思维在这个千古最悲痛的事面前也只能被撕碎国破,家亡。
如果说这种壮烈会令人心痛,那莫高窟呈现的另一番壮烈则成就了它的风情。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我曾登长白山,那耸立在天地间孤傲决然的白色身影,是那些远古帝王留下来的气数凝结而成。不必攀登,因为它无法征服。人们执意上山,不过是想接近它,感受并企图唤醒生命中那股未知的力量。
登上山顶后,途中因缺氧而难受的感觉在渐渐消退,刺骨的寒风在天地间游荡,像无数自由的灵魂。我恍惚看到有一抹蓝色,不相信,走近了才发现竟是长白山天池。人生中有许多个这样的时刻,明明陌生的场景却觉得似曾相识,于是一瞬间前世今生交互错杂,只一眼便如同度过了一生。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种蓝,像是梦境。我不敢多上前一步,仿佛随时会坠落进这个梦里。四面冷硬的岩石围绕,天池像一块温柔完整的玉,像沉睡了千年的少女,是长白山守护的天使,不言语,却牢牢的掌控了你的思想,美得逼迫你投降。
我似乎可以理解余先生置身莫高窟时的心情。斑驳画壁上,大张艳帜的色彩喧嚣着倾泻着,带着灵魂深处颤抖的絮语。那些压抑了几千年的寂寞孤独幻化成疯狂华丽的乐章,注定要选择一个时刻成就绝响,耳畔是诸仙诸佛梦魇般的低吟浅唱,身旁是飞天水袖化作历史的清风穿透屏障,万象交错,带你坠入荼蘼旧梦。身体不再属于自己,而被这空间扭曲揉碎再重新组合。路过一处,已在时间的洪流里流转了千年。
用一路的旅苦来描摹这个记忆之外的世界,所有的疼痛便有了归宿。回首间天地万物不复存在,只剩下这场盛大而宁静的狂欢还在黄沙间守望着。
柳侯祠寂寞关山道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公元518年夏天,有一个人正策马驰过。他的脸上有朦胧的哀戚,眉眼因岁月而模糊,乍看之下倒有几分屈原的影子。让我感觉他站在这个时代,隐隐与遥远的过去形成了对视。也罢,他们本都是同一人,他们是同一个宿命。那是中国文官的宿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他们的祖辈早已知晓这个道理,可他们做不到。手无刀戈长剑,他们化唇舌为利刃;不拥一兵一卒,他们指挥百万雄师。他们依仗的,无非是三寸不烂之舌和帝王的信任。只可惜他们要么生错了时代遇不上一个明君;要么深受信任却被人所嫉恨。历史,总是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小人,人生的悲剧,大抵如此。贬,再贬。长长流放的路,他们的青衫給芳草留下了阴影,他们的泪盛开成了最后一季的野花。是不是选择了这个称号,无论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
一路繁华如锦衣,层层褪去后只余荒凉。我似乎听到子厚的叹息,飘荡在南下的路上。柳州刺史,为何要叹息!你将青春热血奉献给国家,换来的是朝廷无情的贬斥。不!你不甘!文人的敏感多情,和官员的多舛命运让你选择了摆正自己的地位,正视自己的现实,在这片陌生荒蛮的黄土上开垦自己的梦想,像一个鲁滨逊。神灵在苍穹隐约地微笑,这道生命的裂缝,总算透进了光。
星河倾落,长夜梦回几遍,转眼便是经年。记忆如昨,时光终究是不可跨越的银河。当晚年的你倚在斜阳柳树下,看着这座昔日令人闻风丧胆的空城日渐繁华,看着故乡和长安日渐淡出回忆,看着亲朋故友日渐离你远去,十年一梦,方觉自己已是烂柯人。
可你已在诗文中活成了永恒,你的清廉政绩和无畏精神在柳州百姓心中活成了永恒。文武百官死去了,帝王将相死去了,你还活着。你的热血浇灌了柳州的河川,你的脊梁挑起了柳州世代的希望。
柳侯祠旁,那泓清泉里倒映着,依稀还是你当年策马绝尘而去的背影。你踏上的不归路,带你走向了真正的巅峰。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三峡往事并不如烟
全中国,恐怕再难找到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一条悠悠长江隔开了中国,从此有了江南江北,有了塞上和水乡。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撞出了一个磅礴的三峡;诗情与战火在这里熔铸,铸出了一个深情的三峡;神话与科技在这里升华,升成了一个多面的三峡。
人们到此,往往欣赏它的多元文化。可我总无法原谅它多元的存在,总觉得历史的尘烟已掩盖了它的模样。在我的梦里,它应是一个堪比水柔的女子,茫然行走在深秋落叶黄花中,微敛眉头,轻挽宫纱,宛若故纸堆中浮出的仕女图,就像那温柔注视着它的月光。
几千年过去了,笼罩在你上方的硝烟从未停歇,在你耳旁的吟唱却随风弥散。人们来到这里,不会再感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会再瞻仰你婉约的风姿。你已作为一个现代庞大工程的里程碑而存在着,发动机的日夜轰鸣会不会惊扰了你古典的梦?
往事并不如烟。李白杜甫屈原都走了,你还在江边苦苦地守望着,等待下一个懂你的人。奔腾不息的浪涛掩盖不了你的无奈,江面的水波映照出你满脸的皱纹。你在人们欣喜的脸庞里不断寻找自己从前的样子,日落沧桑又万年。
你失望地离开了,却把神女峰留了下来替你观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你的灵魂离开了这个磅礴的外表,相信远方定会有某人占据你下个轮回的梦境。烟花扬州,乌篷姑苏,到处都有你的身影。
身后,子夜吴歌又如烟如缕地飘了起来。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二)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三)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bijiaogao.com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bijiaogao.com精选阅读
美文读书笔记【荐】
美文读书笔记(一)
《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在乎》读书笔记
文/张婧婧
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表扬、鼓励。善意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也就是说,孩子在乎家长的感受,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孩子正面的感受,他就会一直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由此不禁想到了我们教师的工作,其实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善意的表扬、鼓励。在平时的工作中,一篇情理交融、鼓励性很强的评语,一段肯定、称颂的赞美之词,都能让我们的学生心情愉悦、精神爽利,感受到你的在乎,教育往往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恰当的运用鼓励和表扬呢?
首先,要转变的观念。老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能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热情的鼓励,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教育观念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不肯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认为老师的尊严不容侵犯,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强调反面批评、教育,而忽略从正面积极地引导、激励的作用,低估了赞美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力量。
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重要原则,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所有的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尤其是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这种需要更加强烈。因为一方面他们还处在童稚未脱的的阶段,对任何事情都似懂非懂,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都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有着强烈的成人感,迫切希望家长老师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主观意识。教师要在乎学生的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人性取向。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师若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及时的表扬、热情的鼓励,则能激发学知欲,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还能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一个爱的使者,用爱的心灵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点需要,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产生更多的更积极的在乎。
青少年好表现,更喜欢别人的夸奖,尤其在乎老师的表扬有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各种方式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美文读书笔记(二)
《百年美文》读书笔记
假期里我在家里读了由季羡林主编的《百年美文》,读完后深有感触,它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让人感受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他们的智慧与对生活的信念,我觉得在一篇文章中,能够读到这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本书分上下两册,收集了近100年的美文,而且每一篇季羡林老人都给以了很高的评价。上世纪的百年中,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确如鲁迅所说,中国文坛上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学家都认为,我国有悠久的散文写作传统,所谓经、史、子、集,其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无法攀比。
徜徉在百年哲思散文的海岸,一路的灵光美景令人流连忘返尽管我们携着披金拣沙、宁缺毋滥的原则,眼光挑剔而又挑剔,精选的一百二十多篇作品就像构起了一个清新典雅的自然王国,无比悦目。也许这些文章并非全部是精美的珍珠,但他们一篇篇美丽而迥异,给读者播撒着智慧,向人们洞开了一片片思想的家园。那里有爱和生命本质真谛的直觉顿悟,有人与自然、人与文明关系的深深联系,有人生、历史究竟的执意探寻,有时间、生死体验的独特回味,有人性亮点和品质的自然揭示,有生活和事象的打量凝眸浓浓的人间烟火,写的都是稀疏平常的小事,但是,这些事情在他们的笔下,却演变成了形而上的人生思考,是他们成了一系列人生边上的眉批,永恒纯粹超然,让人们觉得每一篇散文都由于浸入了思考而杯垫高了层次,让人们不觉得便有一种被这些散文呼唤的感觉,它呼唤起了读者的审美愉悦,还有着启人心智、点悟生活的另一种功能。它们再次证明:优秀的散文作家都兼为驾驭文字的高手和深邃敏锐的思想家。
瓦雷里说:诗歌是跳舞,散文诗散步。其实,仅仅在散文的世界里,就既有作家直接倾吐灵魂隐秘、气血充盈的情感舞蹈,又有闪烁着创作主体新知与睿见的智慧的思想散步。尤其是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上,哲思散文更是作品层出不穷。特别是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又催化了散文思辨化的进程。
假如我们选定的哲思散文只是把表现哲理与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旨归,仅仅凭借智力去认识世界和心灵,那么他们就将沦为高高在上的抽象说教,毫无魅力可言。可贵的是,作家们总能力争通过主体融入的感同身受,和对此岸经验升华的悟道,在真情实感的传达中,在具体的境界展示里,自然地发掘、凸显出隐藏在细节、物象、事件背后的理意筋骨,从而达成了思想、情绪和具体的三位一体、和谐浑然。
这种带有哲学性思考的散文,既无天马行空的玄奥,又少大而无当的空洞,远非那种只靠一点灵气与俏皮支撑的作品所能比拟的。阅读这些文章,细细品味其中的字字句句,随着作者深邃的文字去谛听,去思索,去领悟。
书中许多作者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留给我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有鲁迅的沉郁雄浑、冰心的隽秀玲珑、朱自清的淳朴淡薄、沈从文的轻灵曼妙、丰子恺的厚重平实、杨朔的镂金错彩。而其他的,也各有千秋。
本书的编者季羡林这样说:美的散文往往写的是身边的琐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名篇。我所说的身边琐事范围极广,人身旅途中的所历所感,无不包容于其中,在我们这个林林总总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潜伏着蓬勃的生命,随处活动者熙攘的人群,撷取其中一颦一笑,写出那些美好的、悲哀的、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事物。这样的文章能净化我们的感情,陶冶我们的性灵,小中有大,小中见大。平凡之中见真理,琐细之中见精神。
合上这本厚厚的书,我轻轻闭上眼睛,感觉内心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澄澈和明净。仿佛受过了一场春雨的洗礼,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让我看到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广阔的胸襟。让我不禁感觉原来生活中很多我们认为的琐事并非只是淡然无味的,而是值得每一个年轻人去细细的体会,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参悟出人生的真谛,变得越来越成熟。
美文读书笔记(三)
《中华美文大全集》读书笔记
所谓美文,就是那些语言和意境极其优美,情感和思想极其打动人心,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美的享受和心理满足的文章。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定数量的美文,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进而催人积极向上,而且还可以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为了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黎娜等在参考诸多名家推荐的基础上,组织编纂了这本《中华美文大全集(超值白金版)》,收录了400余篇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美文,全书分为现代美文和古代美文两篇,在作品的选择上,既注重其思想艺术成就,也注意其体式、题材、内容、风格的多样性,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这些作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学习、研究中华美文的范本,还能使读者领略文学艺术的神奇魅力,汲取文学大师们的人生智慧。一句话影响我们的行为,一篇文章改变我们的一生,轻松阅读,理性思考,感悟生活,完善自我,
每晚睡前,我都会读这本《中华美文大全集》文章三、四篇,他们告诉我什么叫老师;爱,总是差那么一点点;高山觅流水;她那么看过我;大地之语;与你偶遇在孤单的旅程;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话;忘记一粒沙子的温柔;让我们每天再做一次小孩;真味人生至平淡。精选了100多篇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情感美文,并将这些珍贵的情感与教师生涯的方方面面进行类比。
每次阅读后,总有很多的感触,一是教师这份职业的再认识,说真的,既有自豪感又有畏惧感,自豪是因为被赋予的神圣使命,高尚、无私是她的代名词;畏惧是因为人们不把它当作普通的职业,不允许有一些工作上的失误,正如有人这样说: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我想说,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优秀教育者的事迹来勉励自己,那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还是能做到的。二是对人世间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感动,从细微的角度,诠释人性的优点,滋润心灵,感到自己也很幸福,因为很多的美好的事情在自己身上也有发生,感恩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学生,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心灵的纯净,离不开世间珍贵情感的浸润。而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引导以及民族精神的凝聚,无疑需要最先从情感与心灵这里打开通道。
读书笔记【荐】
读书笔记的格式
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增进独立治学的能力还应该采用辅助手段。这就是做读书笔记。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这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问家的阅读习惯是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读书经验。善读书者总是书学离笔。
一.读书笔记的作用
做读书笔记有如下好处:
1.记可加深印象经常做读书笔增强记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作笔记就是将读、想、写结合起来。脑、手并用自然比只读不写印象要深刻得多。比如作摘要就比单纯的读书多了一遍挑选和抄录;写读书心得更是将阅读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了一番加工和整理加强了记忆的牢固程度。通过做读书笔记还可以将零散的资料进行分类做到有条有理地记忆提高了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2.做读书笔记能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
做读书笔记并非简单的摘、抄、辑、录之类的纯技能性工作首先就有一个择取、筛选的问题。这择取和筛选要经过思考和判断必须在认真阅读之后以对书的内容有清楚的理解为前提。而通过做笔记又能促进对书的内容的更深刻的理解。
3.做读书笔记有助于情报摄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个英国作家出版了一本轰动一时的小册子把希特勒的军队部署包括168名军官姓名全部披露了。希特勒大怒命令他的特务头子亲自审理此案。该作家被骗到柏林纳粹问他怎样得到情报时出人意料竟都是来自德国的报纸。德国的报纸在长期的新闻报道中不断地零零星星地透露了一些军队情况该作家用小本子今天记一条明天摘一点最后凑出了整个结构。可见做笔记有助于我们获取情报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所用。
4.读书笔记是积累资料的有效方法。
积累资料是学习、工作和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人的头脑要记的东西太多即使是记忆力很强的人也会有一定的限度到时候遗忘的。所以做学问的人几乎都要利用笔记来积累资料、帮助记忆。笔记能弥补记忆的不足。做读书笔记就好像是建立资料的储存库。一量需要有关资料就可以很方便地到储存库中去寻找。当然记笔记、做卡片还要强调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地见什么就记什么。作为中学生积累资料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来做笔记以促进自己的学习;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某些方面的学习专长来搜集资料积累知识。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专长同时也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或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5.做读书笔记能激发创造性阅读。
做笔记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会锻炼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使思维更加活跃在阅读过程中触发灵感冒出思想的火花产生一些新见解、新构思、新发明。读书笔记成了创造的激发器。
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1.符号笔记
就是用不同形状或不同颜色的线条、图形在书刊上作出标记。有时还可以配合符号写上简要的几个字使符号的意义更具体明确。
这种笔记一般在初次阅读时使用目的是引起注意。因为在阅读过程感到有些问题须作进一步思考或者要设法记住它便随手标示出来准备回过头来再仔细研究。
必须强调的是书刊要是属于自己的才能在上面打上各种标记。如果书刊是图书馆或朋友的藏书切忌使用这种形式。常见有人在借来的书上面乱写乱画这种举动的用意可能借此炫耀学识但在别人看来这些圈圈点点刻画出一个丑陋的灵魂令人恶心。一个自尊自重的人是不该去做这种蠢事的。
符号笔记的各种符号各代表什么意思由自己掌握。但要注意:各符号使用前要加以设计线条和图形的含义要固定阅读自始至终都要前后一致不能一天一变否则反而把自己弄糊涂了。使用的符号不可过多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圈点过的书就能看明白。还要注意圈点和勾划的地方也不宜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起不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批注笔记
批注笔记就是在书眉上写上校文、订误、提示、心得、评语等眉批或在原文后面加尾批在行与行之间加行批在正文两边加旁批在佳妙处加旁点在最精警处加旁圈。这类笔记的好处是随读随写不受约束往往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写得好的批注笔记小而精见解独到一语破的能启发顿悟即所谓思理入妙要言不繁。这样的批注是哲学思辩性与文学精炼性的统一不但于笔记者本人有回味的价值其他读者亦以一睹为快。
批注时应该做到既言之有物又简明扼要。批语要有分析不管是褒是贬都应该说出点根据来。但批语也不应过长啰哩啰唆地说不到点子上也不好。
和符号笔记一样这种形式也是当书刊是属于自己时才适用。
斑羚飞渡读书笔记【荐】
斑羚飞渡读书笔记(一)
暑假,让人焦躁不安的期盼,却常常很快到来,但又悄无声息的滑过,转眼,已过去大半。
夏日午后,天气微凉。蝉拼命叫着,透出期盼,想要以此挽住将要离去的夏天。随手拿过一本书,翻开几页,目光注视着文章黑体字印刷的名字《斑羚飞渡》。
文章描写了狩猎队把一群斑羚围在了戛洛山的伤心岸悬崖上。斑羚们进退维谷,一片惊慌。在狩猎队员等待悬崖下捡拾坠下斑羚成员时,斑羚头羊镰刀终于想出了办法。斑羚们分为年轻、老年两拨,成对上下跃起。在年轻斑羚的身体呈弧线下坠时,老年斑羚出现在年轻斑羚蹄下,半大斑羚四蹄猛蹬,跳到对岸,而老年斑羚。所有人都惊呆了,忽然响起了号角声。
其实,老斑羚的坠崖,带来的不仅是死亡,更是搭起了一座桥梁,这座用生命搭起的无形的桥梁通往生存,通往种族的兴盛、存亡;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亦或不仅是生存,更是带有渴望,有着整个种族延续的希望。
有时,死亡的彼岸并不是绝望,而是生存与希望。
的确,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母亲哺育了孩子,从摇摆学步的婴儿到成长为大人,对孩子付出了无私的爱。自己却在付出中渐渐衰老。因此,更是要珍惜母亲对我们的爱?。
这是一本描写动物的小说,但是它带给我的,却很多很多。
斑羚飞渡读书笔记(二)
《斑羚飞渡》是我两三年前读的一篇短篇小说。
它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狞猎队将一群斑羚逼到了伤心崖上,他们原以为,这群斑羚已是他们的囊中之物。没想到,斑羚群却采取了一种特殊的,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方式来跨越悬崖。
随着镰刀头羊的叫声,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儿:老年斑羚为一拨儿,年轻斑羚为一拨儿。随后,老年斑羚和年轻斑羚成对起跳。在它们开始下坠时,年轻斑羚踩在了老年斑羚背上,再次起跳,跳到了对面的山崖上。就这样,一只只年轻斑羚在走向死亡的路上获得了重生,而一只只老年斑羚则从容地走向了死亡。
可是这群斑羚的数量恰好是奇数。最后剩下的一只斑羚,就是那只指挥斑羚群飞渡的镰刀羊。砰!砰砰!猎枪打响了。我看见,镰刀羊宽阔的胸部冒出好几要血花,它摇晃了一下,但没倒下去,而是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我对斑羚群的飞渡感觉惊讶至极。我压根不会想到,斑羚群居然能在绝境中想出这么一个绝妙的方法来挽救种群。我更不可能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很感动,老斑羚们居然心甘情愿地走向了死亡。他们心甘情愿用生命做桥墩,用死亡当代价,让一只又一只年轻斑羚走向新生。老斑羚牺牲了自己,却救了许许多多年轻斑羚。它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斑羚飞渡读书笔记(三)
我以前小朋友说《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很好看,这个暑假我终于如愿以偿,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完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讲一群被猎户逼到山崖上的斑羚成功逃生的故事,猎户打猎的时候碰到了一群斑羚,并将斑羚整体包围在一个陡峭的山崖上,山崖对面是一个平缓的山坡,而山崖与对面山坡之间是一个宽约10米的深不见底的峡谷。而斑羚只能跨越6米左右的距离。斑羚在前有悬崖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在头羊的带领下实现的跨越,一批老斑羚往前跳,年轻的斑羚踏着老斑羚的背跳到对面,年老的斑羚就跌落山崖,头羊也未能幸免。
读完这篇文章我非常感动,头羊和老一代的斑羚在遇到困难,特别是生死攸关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种群的延续,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给下一代创造生的机会。我想到了我们的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剖头颅、洒热血,多少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没有我们老一代革命先烈的牺牲那有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二十一世界的儿童好多还不知道心疼父母和老人,动不动就跟老人发脾气?难道我们还不如一群羊吗,父母含辛茹苦的将我们抚养大容易吗?所以我们要团结朋友、孝敬父母,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边城读书笔记【荐】
边城读书笔记(一)
朋友,当你在工作之余感到累了想休息的时候,当你感慨世态炎凉想寻求一方净土的时候,当你背上行囊准备出发又担心旅途疲劳的时候,你不妨静下心来打开一本好书,给自己来一次无需旅途疲劳的心灵之旅,相信这本好书一定会给你的心灵之旅一路增添美景。
一直就喜欢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给学生讲课文节选的《边城》内容时,我把这部中篇小说又看了一遍,还带学生看了一遍电影。好的东西是百看不厌的,就像《红楼梦》:戏曲、电影、电视连续剧都演过,现在再次重拍,人们的热情照样不减。这次寒假,再次拜读了沈先生的《边城》,再次被文中的美景所吸引,再次被文中古朴的民风所感动。
这里的水真清。你看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如果你站在这样的溪水前,想必你一定不忍心去动一下那溪水,因为你生怕自己的手会把水弄脏了,生怕自己的手会把鱼儿惊扰了。
这里的山真绿。你看两岸多高山,山中是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如果你走在这样的山林里,想必你一定会为这生命的绿所震惊,一定会流连忘返。
清的水、绿的山,再加上山上的白塔;四周空气是那样的清鲜,色彩搭配是那样的和谐,一切的感觉就像在画中一样。一看到这儿,我就感觉好亲切。小时候,我所在的村庄是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春天到来时,桃花、杏花开得到处都是;山下的小溪也是清澈见底,游鱼成群的,山脚下的一两处还有汩汩向上冒的泉水呢!河面不宽,没有渡船,有一座由两根木头搭成的桥。母亲还经常带我到河对岸的粮店去买米、面之类的东西。记得过这座桥时,母亲的手总是把我的手攥得紧紧的,虽然河水并不深,桥离河面也并不是很高。
《边城》里的景美,《边城》里溪边的摆渡人,桃花处的人更美。
作品中的主人公翠翠是美丽的。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天真、勤劳,和爷爷一起撑渡船,对爷爷关怀备至。端午节赛船,放鸭子,她想去看,又舍不得把爷爷一个人留在家里,因而答应爷爷的事又变卦她善良,不贪财,即使人家告诉她铜板是送给她的,她追出去好远,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少时争着坐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这是少女成长中所特有的清纯的美。后来,翠翠路遇了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和羞涩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中国传统女子所特有的娇羞美在翠翠身上可谓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文中的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对爱情的那分执著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着东方的传统的美德。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二人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高洁。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作品中的老船夫是美丽的。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在船上还准备为过路人方便用的东西。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更是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虽然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不能说没有他的原因,但却更真实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老人对孩子的无尽的爱。当他感到孙女的婚事无望的时候,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这样的老人难道不可亲可敬吗?在他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边城读书笔记(二)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平淡的生活将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进。四十多天的假期里,我一个人闲赋在家,扛起锄头之余捧起书本,在平静中回忆着过去,淡淡的一段岁月里抚摸着那本有些苍老的书籍,我应该是第三遍读这本书了,《边城》。
第一次接触时是欣喜若狂的感觉,读过一遍后,久久回味那故事里情节,回味着那本书的魔力,想象着凤凰的山山水水,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时的那条船,满载着我的自由想象力,奔放在那条河流之上,虽然我没有去过凤凰,虽然我的家乡没有一条船,但我却沈从文先生的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无数只,那船桨很好抓却不一定很好划。
身处在这样一个年龄,我们都向往着能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可是
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或许我还没有读出其中真正深刻的东西,但是不要紧,或许我的人生走到爱情的路口时会突然明白,箭头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方向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平淡的生活将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进。四十多天的假期里,我一个人闲赋在家,扛起锄头之余捧起书本,在平静中回忆着过去,淡淡的一段岁月里抚摸着那本有些苍老的书籍,我应该是第三遍读这本书了,《边城》。
第一次接触时是欣喜若狂的感觉,读过一遍后,久久回味那故事里情节,回味着那本书的魔力,想象着凤凰的山山水水,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时的那条船,满载着我的自由想象力,奔放在那条河流之上,虽然我没有去过凤凰,虽然我的家乡没有一条船,但我却沈从文先生的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无数只,那船桨很好抓却不一定很好划。
身处在这样一个年龄,我们都向往着能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可是
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或许我还没有读出其中真正深刻的东西,但是不要紧,或许我的人生走到爱情的路口时会突然明白,箭头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方向